所属行业: 百货
国家/地区 : 中国
举办城市: 青岛
展馆名称: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
举办时间: 2017/09/15~2017/09/18
|
|
追溯历史,早在先秦时代,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,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,云: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……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天地之本也……虚静之说,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。虚者,即虚无之谓也。就大处来说,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,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。至于就小处来说,即如我国佛教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,其“虚”与“静”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。这就是说,静乃始于虚也。有虚才有静,无虚则无静。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,即在于此。 中国佛教的虚静之美,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。比之日本“佛教四规”中所言的枯寂之美,亦称沉寂之美、静寂之美,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。这是因为,日本佛教文化属于禅道文化,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。故尔就日本佛教来说,他们在佛事操作的程式中,在佛教审美的过程中,其一招一式,一举一动,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。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:茶意即禅意也,因此舍掉禅之外,就没有茶意;不知道禅味的话,也就不知道茶味。这证明,日本佛教就其本质来说,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。他们奉行的佛教美学,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,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。所以,就日本佛教来说,他们很难体悟中国佛教的虚静之美。试想,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、教规,针插不进,水泼不进。如此境况,怎能有感悟佛教的虚静之美可言呢。当然,日本佛教的宗教信仰,本是无可厚非的。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佛教审美文化的比较,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,因而彼此在佛教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。正视这一点,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佛教文化交流,便于求同存异,取长补短。 关于中国佛教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,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,并非空泛,仔细品味,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。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,只需明白一点,即静乃始于虚也,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,在受到外物之苦时,在品茗审美之前,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、堆垒之物,尽量排解开去,静下神来,定下心来,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,静静领悟茶之色、茶之香、茶之味、茶之形的种种美感,以及赏鉴佛教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、择水之美、择侣之美、择境之美。这一切,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﹖ 由此可知,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,在佛教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,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。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,则更给佛教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***契机。禅有禅悟,茶有茶思。就佛教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,茶悟出茶思,茶悟出茶情,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,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,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。需知,由茶悟而升华,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,甚至达于像卢仝在《七碗茶诗》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,如恍如惚,如通仙灵,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。这正是中国佛教及其审美文化,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***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。 或问,这虚静之“静”,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“静”得鸦雀无声,需“静”得肃穆庄严,如日本佛教那般地枯寂呢﹖当然不是这样。中国佛教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,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,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,兼顾即可。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,则茗叙也罢、说笑也罢、听曲也罢、赏戏也罢,在啜茗中兴之所至,或则朗吟,或则放歌,或则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,皆无不可。无怪蜀都一带茶馆,历来盛行摆龙门阵,那就叫做静中有闹,闹中有静,雅中有俗,俗中有雅。我想,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,动态风貌罢。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佛教方面的文化知识,可关注2017年9月15-18日青岛佛事展。定展热线18765910637 联系人:朱优光 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9号青岛国际会展中心11楼
|
|
|
|
|
|